迎着冬日的暖阳,走近攀枝花市西区三线文旅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,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,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。作为攀枝花市三线红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,西区深挖三线资源,围绕三线红色主题,打好三线文旅融合牌,助推西区文旅产业提档升级。
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,而西区则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,在那段“好人好马上三线,备战备荒为人民”的三线建设时期,西区兴建起全市第一座厂矿,开办起全市第一家商场,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,也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西区按照“保护、传承、开发”的可持续发展思路,通过“三线资源保护、红色教育拓展、红色旅游开发”三步走,盘活西区三线资源,打造西区“三线”红色文旅新业态。
挖掘历史资源,保护三线建设遗产
西区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先行者,辖区内遗留了大量三线遗存,西区组织开展了“忆往昔峥嵘岁月”活动,征集三线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、图片及实物资料,建起了三线建设博物馆,展示反映了三线建设时期有关历史图片、生产及生活物件,以及各个行业的历史沿革、大事记等文献资料380余件,并建立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,组建了由区级文物保护中心专职人员、街道(社区)文化专干和文物志愿者组成的区级文化保护队伍,对辖区内濒危消亡的三线文物拍摄影像资料,施行实物专管等措施,对方桂芝雕塑等区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复原加固, 对河门口照相馆等保存较好的遗迹进行修缮,进一步加强对“三线”遗产的保护。
在做好现有三线遗产保护的基础上,进一步挖掘整理三线文化,成立了由市作协作家与社区干部组成的采编工作组,历时4个月时间,全面走访“三线建设”时期的老劳模、老党员60余人,深入挖掘三线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,了解优秀的家风家训,编撰形成了《峥嵘岁月-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的河门口》《河门口好家风》等反映“三线建设”历史的文集8本,收集优秀家风家训26条,感人家风故事41个,并拍摄专题片《熔炉铸党魂》,进一步挖掘三线文化,传承弘扬三线建设精神。
开展红色教育拓展,传承三线建设精神。
整合西区三线建设遗存,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建设,西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了“习风园”、“初心园”、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,并加大教材研发力度,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、访谈教学、体验教学为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,开设“苏铁讲堂”推出集讲授式教学、榜样示范教学、互动式教学为一体的“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”。精心打造“背水小道”特色体验式教学项目,开辟“三线建设实景公园”“三线建设体验基地”“三线事迹现场教育”等特色教学线路,探索私人教学、小班教育等教学形式,按需定制教学课程和内容,增强体验式、互动式教学效果。
强大的师资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,西区在建设教育基地,创新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精心培育特色师资,坚持专兼职结合,采取培养、引进、外聘与企业联合等方式,开展“讲师+讲解员”基本功竞赛,择优培养思想素质过硬,知识结构面广、教学效果好的区级师资队伍10人,老劳模、老党员、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7人。分批组织教师队伍赴遵义干部学院、夹金山干部学院等跟岗培训,学习教学方式、课程研发、干部管理等先进经验,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。
推进红色旅游开发,打造三线文旅品牌。
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,西区积极探索,将三线文化元素与康养旅游产业相结合。依托河门口照相馆、攀钢石灰石矿等三线建设工业遗存,规划了集爱国主义教育、工业旅游、特色商贸为一体的三线文旅产业园,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了初心园、习风园等景点,完善了标识标牌和监控系统,修建了停车场、设置了垃圾桶和休息设施等,进一步提升了三线文旅产业园的配套服务设施。
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基础上,西区积极探索研学旅游项目,以背水小道、干打垒、创业饭等实践体验项目为依托,整合初心园三线实景公园、东盟航天科技城、亓伟广场、宝鼎陵园等景点,形成了西区三线研学旅游线路,并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,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,逐步推进西区研学旅游发展。
与此同时,积极推动三线文化与文创产业深入融合发展,通过智力引进、社会参与、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,大力实施三线文化精品工程,邀请创业导师及创业青年入驻“文创产品实景体验区”,开展了以“三线”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创作,设计推出明信片、文化衫、帆布包、搪瓷缸、开瓶器、书签等文创产品10余件,以三线建设者为原型,围绕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主题,制作推出“大桶”“苏铁娃娃”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等3套攀枝花人专属表情包。
三线建设虽已过去,三线精神仍在传承,西区通过“三线资源保护、红色教育拓展、红色旅游开发”三步走,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促进。
主办: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
承办: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:5104030003
网站维护技术电话:0812-5910065